作家葛亮在2016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北鳶》中,“風箏”的線索貫穿全書,也引出了一位風箏藝人——龍師傅,其因為一句承諾三世薪傳。這種民間情義和匠人故事對作者有天然的吸引力,長期關注積累為枝葉豐茂的“匠傳”系列小說。
最近,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葛亮的最新小說《瓦貓》。書中涉及古籍修復師、理發師以及陶藝師三個傳統匠種,空間跨越三城三地,由南京、香港到昆明,從江南、嶺南再至西南,時間跨度則從當代溯至西南聯大時期?!敖橙司瘛?,是這些年常引起討論的話題,并逐步由專業領域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成為重新審視和詮釋文化傳統的一個切口?!锻哓垺芬粫?,就是以“匠人”為故事的引子,呈現時代開闔變遷之際人的遭遇。
談及本書寫作的源起,葛亮說,是源自參與祖父葛康俞著作《據幾曾看》手稿的救護工作??箲鹌陂g葛康俞在四川江津憑借記憶完成了古代書畫研究著作《據幾曾看》。因為祖父受損的手稿,葛亮偶然接觸了“古籍修復師”這個行當,并親身體會了一本書可以被完整修復的全過程。葛亮認為,其中艱辛所在,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卻不一定能完成,而只有經驗老道的師傅才能攻克。受這一經歷的感染,葛亮寫下“匠傳系列”的首篇——《書匠》。
《據幾曾看》書影與葛康俞照片
這是葛亮寫作緣起的一個特點——從古代典籍中汲取靈感,并寫作彼時的某種精神在當代的回響。如《北鳶》的寫作,是有感于一本名為《廢藝齋集稿》的書,這是一本講謀生之藝,如金石、編織、印染、烹調、園林等的書,曹霑之所以寫此書,是為了教授“廢疾者”能“謀求自養之道”。匠人之所以不畏時變,是因他們有一技傍身?!侗兵S》書名出處即為《廢藝齋集稿》之殘卷《南鷂北鳶考工志》。
由此,“匠人系列”的書寫命題形成,技藝不僅是謀生之道,更是匠人生命體驗的集成。匠人們的內在精神品格牽引著葛亮,不斷切近于他們的命運核心。在此后數年,葛亮深入尋訪各地工匠,接連完成《飛發》和《瓦貓》等作品。
關于匠人的論述,古已有之?!犊脊び洝分姓f:“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钡莱隽私橙说母臼浅质?,講究的是師承。一鱗一焰,皆自匠傳。一鱗一焰出自金圣嘆評點《水滸傳》時所說:“一花、一瓣、一毛、一鱗、一焰,其間皆有極微?!敝v的是小說的細節之美,用在匠人身上,即意味著技藝的精心與細致。如今,對匠人的指認正在發生變化,匠人墨守陳規,因循守舊等看法甚囂塵上,而在參與祖父著作的救護工作中,葛亮對“匠人精神”有了新的理解。
葛亮談道:“我所接觸到的他們,會有一種和體態無關的年輕。在神態上,那便是發自內心。其中之一,就是他們仍然保持著豐沛的好奇心。在一些和現代科學分庭抗禮的立場上,他們需要通過老法子解決新問題,從而探索大巧若拙的手段和方式。這其實是帶有著某種對傳統任性的呵護與捍衛。如我寫《書匠》中的老董,他不借助儀器,以不斷試錯的方式,將雍正年間的官刻本復制出來?!?br />
《瓦貓》的材料是葛亮多年來走訪各地,考察民間手藝所得。小說以非虛構與虛構結合的手法寫作,原型空間為西南古鎮龍泉。上世紀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龍泉鎮既是陶藝匠人制作民間神獸瓦貓的世代傳承之地,亦是抗戰背景下西南聯大多位著名學者聚居并復建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清華文科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等重要研究院所的地點。為恰如其分地重構這一文學時空,葛亮作了諸多考察。通過這篇小說,讀者既可領略聞一多、馮友蘭、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等大師級人物的日常風度與性格魅力,亦可感受特殊的歷史時期,在中國人文傳統的軸線上,匠人精神與精英文化理念、愛國情懷之間的相濡以沫。
龍泉鎮聞一多故居,小說《瓦貓》故事場景之一
梁思成、林徽因龍泉鎮的故居,小說《瓦貓》故事場景之一
本書的題眼,小說引言出自詩人辛波斯卡的詩歌《博物館》,“金屬,陶器,鳥的羽毛/無聲地慶祝自己戰勝了時間。這三種物象,正對應了本書中的三類手藝人?!边@也是葛亮“匠人系列”小說的歷史觀與時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