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銀川,一處保健品展臺通過向老年人免費發放各種小禮品,獲得了領取人的姓名、電話、患病癥狀、詳細住址等信息。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林子(化名)怎么也想不到,72歲的母親竟成了保健品營銷的受害者。林子在某事業單位工作,他的母親是退休教師。本以為一家人的工作與生活經驗足以抵擋騙子的花言巧語,然而在銷售人員的花言巧語和重重攻勢下,母親還是為保健品掏出了5萬多元。
山東青島的陳女士同樣沒想到,60歲的父親以這樣的方式告別人世。因為自覺被保健品營銷公司欺騙,老人在海邊自溺身亡。一段時間來,這一事件頻頻被提及,成為保健品銷售“惡果”的鮮活事例。
由保健品營銷引發的家庭悲劇,近年來頻頻上演,保健品銷售亂象屢禁不止。如何規范和有效監管保健品市場,不再讓老年人成為騙局的受害者,已然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騙局
幾個套路 屢試不爽
“先是免費辦講座,還給老年人送花生油、送雞蛋,把他們‘穩住’后就開始推銷所謂包治百病的保健品?!绷肿诱f,雖然自己跟母親苦口婆心地勸了好多次,還拿出權威媒體的報道,然而母親還是被“套路”了。
陳女士的父親則是被保健品公司免費旅游的幌子蒙騙了。2013年以來,該公司以買保健品送旅游等名義,騙老人買了近6萬元的保健品。去年4月,公司又承諾帶老人和他的老伴去西安、巴厘島等國內外城市旅游,但保健品買了,旅游的承諾至今沒有兌現。
記者梳理發現,以會議、講座等形式銷售保健品已成為行業內的“標配”推銷手段,一些不法分子往往通過相同的招數,向老年人變相推銷高價保健品。與此同時,隨著老人的警惕性提高,一些新的招數也應運而生,但萬變不離其宗。
其一,是以“免費牌”吸引上鉤。保健品公司在先期推銷時通常會采取發放免費日用品、贈送藥物、免費義診等方式,放長線釣大魚,給老年人制造不花錢就能看病、得實惠的假象。有的企業打出送100個雞蛋的口號:第一次領10個雞蛋,第二次帶人來給20個雞蛋,第三次30個,第四次40個……以此“套牢”老年人。甚至有銷售人員稱,利用大數據的方法統計發現,一個顧客被成功轉換,只需要52.7元錢。
據業內人士透露,一些保健品銷售現場的火爆景象,其實是精心策劃的營銷噱頭。騙子利用各種頭銜對自己進行包裝,然后夸大產品效果,運用“送禮物”“返利”等手段引誘老年人掏錢購買。一些老年人貪圖便宜參加活動,隨后就會以“溫水煮青蛙”方式上當受騙。
其二,是以“專家牌”強力洗腦。部分不法商家利用所謂的專家做宣傳,通過專家講座、專家義診等形式,打消老年人的顧慮。
為了宣傳保健產品的效果,講座人往往被冠以國家高級營養顧問、軍醫老專家等各種頭銜。為了讓老年人對產品深信不疑,講座者在宣傳方面大做文章,為產品銷售做足鋪墊。有媒體調查發現,所謂專家,有的竟然是賣保健品店主,經過一番包裝,“大忽悠”變成了“大專家”。而在“義診”過程中,這些騙子經常憑空捏造出一些病癥,嚇唬老年人自掏腰包買高價保健品。
其三,是以“親情牌”騙取信任。一些保健品營銷人員采取“溫情攻勢”,通過各種“話術”與老人拉近關系,一旦獲得老人的聯系方式、家庭情況等信息后,會表現得非常熱情,不斷對老人們噓寒問暖,關心老人的疾病,通過逐步的交流來騙取老年人的信任。
老人
認知不夠 關懷不足
“家里人勸也勸過好多次,可母親就是不聽。還認為我們不關心她的健康,只惦記她的錢?!绷肿诱f,和母親幾次“交鋒”下來,自己成了壞人,騙子反倒成了好人。
而在青島的案件中,向保健品公司索賠的老人說:“開會時,有的人買少了,他們就說,你看誰誰一買都買好幾箱,你就買這幾盒,讓我們覺得丟人。這么一說,有些人不好意思就多買了。要不然,業務員就跟著到家里繼續做工作?!?/p>
保健品銷售亂局頻發的背后,是中國日益加深的老齡化現狀。據國家衛計委預測,到202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55億。而在上海,目前老年人口數量已接近總人口數量的1/3。這給健康產業創造了機遇,也讓不少人看到了謀財的“機會”。
保健品銷售騙局中,老年人為何總是“受傷”?對此,專家學者歸納了多方面的原因。多重因素疊加,造成很多老人在健康恐嚇、利誘、情感攻勢等營銷手段面前缺乏抵抗力,甚至心甘情愿被“忽悠”。
請加微信咨詢
本站部分圖片和內容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或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認為我們侵犯了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